陈德展给张承芬出题
“我给你出道考题。你知道什么是劳动、什么是社会劳动、什么是公益劳动吗?”昨天上午,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陈德展来到住鲁全国政协委员、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原副校长张承芬的房间,出了这么一道题。这么一道题,问出了“钱学森之问”的根源之一:我们从小就没让孩子张扬个性、进行实践和感性认识,只是灌输概念。
[方式之弊]
国外孩子亲身感受 咱却只灌输概念
被问到这个问题,张承芬委员先是一怔,接着说道,“怎么可能出这样的题?”“小学《劳动课》考试就出了这道题,你怎么回答吧!”“在国外,小学是怎么上课的?老师领着学生去参观博物馆、去麦当劳,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个土豆是怎么变成薯条的。”陈德展告诉记者,但在国内却成了“认识认识再认识”,等到了大学毕业,还是不认识。
[幼教之弊]
从小就让孩子板板正正 孩子的天分咋能冒头
谈起钱学森之问,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副校长、威海分校校长韩圣浩感叹,这与目前教育体制“倒置”有很大关系。从幼儿教育开始就弄得很复杂,“不准不举手就发言,必须坐得端端正正”,孩子的那点天性、个性就给抹杀了,这样一来,孩子的天分怎么会冒出来?
“你让一个12岁的孩子背什么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孩子为了考试死记硬背,有用吗?我感觉《思想品德与政治》其中需要背诵的部分,应该拿到大学去,那时学生们思想已经成熟,他可以自愿选择是不是学这种纯理论的知识。”韩圣浩认为,从小硬加给孩子的东西太多,从小背着包袱、束缚心灵,怎么能行?
[评估之弊]
高校评估让全国高校成了一个“模子”
“在我看来,如果咱们目前的高校教学评估体系不改变,教育创新就无从下手。”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山大教授、博导解士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这个教学评估对教师怎样授课、板书怎么写等都规定得很死。高校只有按照这些条件做了,才会被打高分。你说这样的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很危险。重科研轻教学,科研看质量、教学看数量,老师只重完成了工作量,只把自己几个课时讲完就可以了,不管自己的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
文/图 特派记者 杨芳 李杰 北京报道
《山东商报》2010年3月10日第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