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媒体之声

    大众日报:大学管理呼唤创新——《大学管理创新论》座谈会发言摘要

    日期:2008-07-09来源:大众日报 浏览量:

      2008年6月27日,在教育大厦举行了山东省“十一五”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管理创新论》座谈会。该课题由山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士昌教授主持,经多年潜心研究与实践,由科研团队集体完成,该著作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德龙,省人事厅副厅长郑忠德、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向信、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党委书记范跃进、大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李壮利等领导、专家出席了座谈会,课题组成员及相关专家参加了座谈会。
     
      与会专家、学者从体系、架构、观点等方面就该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全新:该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大学管理进行了探索,具有前沿性、系统性,以专题形式来研究大学管理创新的目前省内还没有,更没有谁作系统的阐述,从总体上来看,该课题面向现实,成就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学科建设上的创新和探索。管理科学是跨学科的领域。管理科学容纳了文、理、工等学科,既要有文科,又要有理科,张士昌教授首先是学工科,后来又涉猎理科,现在从事文科,对这个课题的形成非常有意义。管理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实践性,我是学哲学史的,就不如管理科学的实践性强。进一步说,专门就大学管理形成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在以往比较薄弱,而该课题不仅强化了这个学科,还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二是在工作中大学管理方面的创新。从该书的内容来看,基础非常扎实,面对新问题,实践性比较强。这些年大学经历了快速发展,从恢复高考到现在30年的时间,高等教育的各个指标都翻了几番,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这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经历过规模小、学科薄弱阶段,“文革”期间又出现曲折,不是按高等教育规律来办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引起国家的重视,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形成了规模效应,现在又提出了新的任务,该学科正是适应这个要求而出现的。
     
      三是这本书肯定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从社科规划的角度来说,张士昌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来研究大学管理创新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列入省级社科规划中,是一个促进、推动,这也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工程。社科研究要抓重点,这个课题就是把没有系统性的、前瞻性的、有欠缺的学科抓住了。大学管理作为一项大的工程要繁荣发展,目前看有很强的迫切性,相关的书籍我省也有了一批。另外,我们研究大学管理方面的教育理论,就是要有我们的话语系统,即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讲出我们对大学管理的认识。
     
      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党委书记范跃进:这本书有三个特点:研究视角新、体系完整、应用性强。
     
      对大学管理的问题,我也研究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但从理论体系上来说,主要还是以职能划分逐步构建管理体系。十多年来,我们的方向还是管理,现在通行的是从企业到经济、到教育,来研究职能。外国的大学理论都没有体系性的,都是对某个方面的论述,西方有自己的治理过程。怎么把大学作为系统来管理?管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国的,也有行政人员来写,也有学术职能部门来写,当然都是分专题的。最近几年来,山东的教育视角都是学者+管理者才能写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视角比较新。
     
      系统化问题。大学对很多问题都有困惑,如管理体制问题、大学治理如何创新等。我们一方面讲要让大学生“张扬个性”,一方面又讲让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就业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职业培养场所。对大学当中人的评价,一方面批评学术浮躁,很多人都在讨论量化指标的后果是什么?评价人才的体系是什么?以现在的评价体系能培养出大师来吗?本书想通过创新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对人才培养体系都很困惑,都想有突破,这本书就是个好的开端。
     
      可操作性问题。从该书所阐述的大学管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大学管理决策者而言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建议要把现有的成果进一步深化,这样就会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省人事厅副厅长郑忠德:看了这本书以后,有几点想法:
     
      一是这本书的选题好。大学是否也有管理问题,我个人没有进行过系统地研究。但我想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的管理。这本书没有提到政府如何管理好大学的问题。
     
      二是成果管理,大学的水平代表着国家的价值观。我们通常把企业管理的模式引入高校,把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入人才培养考核体系,这本书对此有些创新的思想。
     
      三是核心是创新。这本书本身就是对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内部管理创新的某些原则,很有价值。大学管理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所有的高校都在创新模式。如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如何产生、培养、发展的?又如对学术成果的管理与评价等等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有些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德龙:这本书说的是管理,其实在现实中哪个行业、哪个单位都需要管理,搞好管理是前提、基础,也是难点和重点所在。近几年大学发展很快,和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就需要管理跟上来,同时更需要管理的创新。用管理企业、团体、机关的方法来管理大学不可取。
     
      大学管理头绪太多,难点太多,很多事情没理顺,机制上也需要创新,大学发展受机制制约太紧。现在的大学太大了,既有大学本身发展的大事,也有很多细小的琐事。我认为这个课题是一个起点,从取得的科研成果看是很有价值的,从创新方面看是领先的。建议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最好把全省高校几位有大学管理经验和方方面面研究成果的人集中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集中优势,把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看到这本书很高兴,也很兴奋,我认为这是他们对山东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管理界责任感的体现,这本书本身能成型出版,是这种责任驱动的成果。
     
      这本书在思想性、实践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这段时间以来,大学的领导是不容易的。山东的考生参加高考难,录取率比全国平均数低一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同样是高中生,同样的高考分数,在别的省就能考上大学,而在山东你就考不上,或者说没有学可上。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高校领导的面前。山东高等教育以前就比较薄弱,最近几年赶得很快,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驱使大学的领导们对大学管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探索,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管理创新之路,并使管理更具可行性。建议在内容上还要进一步充实,使其更有利于大学领导干部的管理。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向信:我认为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这本书即“实在、深刻、新鲜”。这本书总体看有系统性、理论性,思想上有创新性。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种环境,创新是一种哲学文化。我们作为大学的一员要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当然培养这种创新的精神也不容易。
     
      其实,创新最先发生在先秦以前,那时产生的诸子百家,各种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个时代也产生了一大批非常有影响的思想家(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而同时代西方也就那么有数的几个。我们后来的发展其实也是受了某种文化的影响,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等,这种文化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全民族创新性的发展,导致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反而赶不上西方了。
     
      我认为我们还应该上升到哲学层面去认识创新。
     
      建议:一是进一步研究大学文化的影响力。二是管理不仅仅是管的问题,疏导、引导也是管理。三是中外管理创新的比较、接轨问题。现在的发展要求我们不可能不搞国际化,但是要保留我们的特色。
     
      大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李壮利:《大学管理创新论》这本书出版得很适时,也很必要,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发展呼唤创新。大学教育管理可以说是搬来的东西,引进先进的理念。本书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理念非常适时。我们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转变,《大学管理创新论》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动力和活力。
     
      管理的许多方面本身就是创新,大学管理创新是管理的一个分支,本书从体制、机制各方面都分别进行了论述。关于和谐管理问题,大学是否适用?现在各个大学都在提和谐校园建设,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是一个机制问题,本书提出的一些观点对现实的管理有针对性,指导性也比较强。
     
      我省作为孔子的故乡,应该对教育事业多作一些贡献。今天我们对高等教育、对大学管理进行研讨,是一大幸事。同时我们也希望多进行一些高层次的研讨,推动全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