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下午,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邀请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潘亚峰教授来我院以《基于近红外超扫描的群脑协同:机制、模型和调控》为题作学术讲座。讲座由陈功香院长主持,学院部分师生线下线上共同参加了会议。
潘亚峰教授从运用近红外脑成像技术开展社会互动谈起,介绍了群脑协同的概念、进行群脑协同研究的必要和群脑协同研究的发展历史。潘亚峰教授通过介绍其团队所开展的3个具体的群脑研究方向,分享了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经验,强调“科学研究需要坚持和长期过程的积累”,科学研究中“做深入”“做细致”的重要性。其中,潘亚峰教授着重分享了论文发表经验,从文献阅读、研究开展、研究写作和论文投稿等方面,向师生们传达了科研工作者需要积极寻求不同方式以突破个人瓶颈的讯息。通过探讨与交流,参会师生对科研论文的阅读、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和科研论文的发表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潘亚峰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情绪实验室附属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理事。主要从事教育神经科学、社会学习、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在Lancet Psychiatry、Advanced Science、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担任Springer Nature旗下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等多个国际期刊副主编/编委/客座编委,国际工业认知工效学与工程心理学会议科学顾问;多届国际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学会会议摘要评审专家;新加坡国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022年荣获EMHFC Best Pitch Award。近期工作包括,提出社会学习中的人际神经科学框架并验证(Perspect Psychol Sci, 2022; Adv Sci, 2023);构建异常社会互动过程的人际计算精神病学模型(Lancet Psychiat, 2023; Psychoradiology, 2023);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群脑协同机制及其功能含义 (Cereb Cortex, 2023; J Educ Psychol, 2022)等。
撰稿:顾子贝 编辑:赵华磊 编审:贾海宁